互联网+教育:别让浅学习伤了孩子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孩子们自己,都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助力孩子成长进步。同时,我们也要防止被搜索、浅阅读、微写作、帮忙软件等浅学习行为所困,为仰望星空留一些时间,为深度思考留一些可能,为脚踏实地留一些余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互联网的强势来袭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不断进步。想知道你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风格吗?现在和小U一起,点击 开始测评 看看吧!互联网强势来袭。对于出生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孩子来说,互联网已如同空气、水、食物和自由一样重要,成为他们生活的基本方式。过分轻松、方便的学习模式代替了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学习和深入系统的思考,并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们必须认清浅学习的真面目,并对其负面作用保持足够的警醒,防止这种浅学习伤了孩子。“有问题,百度一下”,是百度搜索的一句广告语,也是许多网民的生活方式。从早上一睁眼开始,去哪儿吃早饭,上班坐哪路车最快,工作文案怎么写,下班放学之后去哪K歌,明星们的八卦,最新的新闻事件更新,哪里有购物打折,身体不舒服是怎么回事,甚至你忽然想知道某个久违的朋友的近况,都可以立刻上网搜索。这是当前我们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有人因此感慨说,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搜索引擎从他的世界中消失了,他该怎么生活。依靠搜索生活的人中,学生是个大群体。历史人物、地理知识、天文奇观、数学答案、阅读写作,无论什么,只要想知道,搜索引擎里一搜,就知道答案。因此有人调侃,说现在的“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甚至还有人说,“辛苦一辈子,不如百度一下子”。人的学习,总有忘记的时候,但搜索却没有过期。不可否认,以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非常有用,它推倒了图书馆的围墙,让人在获取知识时没有了身份地域差别。但是,搜索引擎也同时助长了人们的惰性,让更多孩子疏于记忆,也使一部分学生停留在复制粘贴的粗加工层面,搜来的信息未能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最终对他们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很大的帮助。此外,搜索引擎强调的是速度、效率和海量,让众多孩子坠入了无边无际的信息海洋中,很容易出现选择迷茫甚至选择恐慌,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判断。今天我们在地铁里、公交车上、马路上,随处可见低头一族。他们每天利用手机获取海量信息。除了手机,电脑、平板、手表等一切终端,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人们的碎片化的时间被充分利用起来,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碎片化阅读的显著特征是镜头转换快、标题吸引人、直戳痛点泪点。人们的兴趣点随着新闻的转换而变化。往往前一个热点话题刚刚兴起,新的话题马上又接踵而来。标题成为吸引眼球的关键,标题党成为新宠。戳中社会痛点、人性泪点的片段能被迅速复制传播,使用户猎奇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受到牵制。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浅阅读具有平面化的特点,宽泛、色彩斑斓但缺乏深度,把一些本无关联的信息通过时间排列或随机推送链接在一起,让人被动跟着联动,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绑架,使得阅读不再具有文化意义,而成为一种娱乐手段。近日,作家王蒙在上海举办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论坛上不无忧心地指出:“浅阅读,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网络时代让我们的阅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阅读变得过分轻松、方便时,我有一个担忧:浅层的浏览会不会从此代替专心致志、费点劲儿的思考,久而久之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此一来,阅读会不会变为表层浏览、浅层思维,人们看似夸夸其谈、无所不知,事实上却缺乏深入的、系统的、一贯的思考。”传统印刷书籍,一本书记往往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阅读时需要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内容系统深入,逻辑性强,带给人一种从容。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孩子可能更易养成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的习惯,学习起来往往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静不下心、沉不下身,再想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了。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都是话题中心。人们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可以写作、编辑、发表新闻和表达情感,并且可以得到众多读者的回应。当前,最流行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平台,凝聚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微写作起点低,要求低,表达自由,很快也成为这些应用方式的拥趸。不可否认,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拓展了人们感知世界的边界。但由于这些平台具有短小、迅速、图文并茂等特点,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感知,规定了人们思考世界和表达自我的方式。因为它短,所以表达并不充分;因为迅速,所以往往并不能反映事件的全部面貌;也因为图文并茂,语言就失去了优势。在微博、微信的世界里,语言的逻辑性不需要太强,表达的深度优势并不明显,社会楷模的道德优势也凸显不出来,大众围筑的舆论力量会形成巨大的话语能量,挤压着思想的独立空间,甚至了出现“大众”启蒙“精英”的“倒灌”现象。有网友调侃说:“微博一席话,从此毁三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认为,微博时代的读写离我们的眼睛、嘴巴很近,而离大脑较远;离感性很近,离理性较远;离舆论很近,离思想较远。毫无疑问,微写作在表达的自由与话语民主上可能是进了一大步,但它的局限同样也是很明显的。经常从事微写作,会导致思维方式也被碎片化、颗粒化、浅表化、情绪化,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也很难能静下心来写一篇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学价值的文章。长此以往,他们的的写作能力、思想深度、人文素养都会下降,对国家和民族未来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全社会对此都要有足够的重视。这两年,有关教育的各种APP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有的是在线教育,注册后可以观看名师上课。有的是家教O2O,线上约老师,线下到家服务。也有在线解答的,学生把学习中的疑问提交到APP,就有人帮着解答。更奇葩的,有一款“帮做作业”手机软件,学生只要把题拍下来上传,答案就会自动出来。这真让人唏嘘不已。众所周知,作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做作业来查漏补缺、温故知新、巩固知识。同时,让孩子在没有老师指导和看管的情况下写作业,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勤奋刻苦的习惯和精神。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一定是一个独立作业的高手。而“作业帮手”显然违背了这一初衷。用APP软件“帮做作业”,既难以达到巩固所学、温故知新的目的,还会助长孩子们的懒惰习惯,容易让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其结果,不是帮了忙,而是帮了倒忙。互联网+究竟是让人变得深刻还是浅薄?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百家争鸣,各有千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的总时间是有限的。人们在网络上花的时间越多,在其他事情上花的时间就越少,尤其是阅读书籍、深度思考和开展实践。人们为了看到更多的内容而不断点击,被动而饶有兴趣的地从一个链接进入到下一个链接,总是有看不完的微博,读不完的微信,听不完的音乐,乐不完的段子。直到退出所有APP、关掉所有网页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场网上“冲浪”似乎一无所获,大脑能记住的东西也屈指可数。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浅学习在强化人们的信号反射、视觉处理能力的同时,损失了人们深度思考和创造的能力。传统学习,我们要借助老师的指点、同学的争鸣和书籍的开启,学生需要积累足够的知识才能登上更高层次的阶梯。但如今,机器会帮他们完成这一步。当人们把记忆、知识处理和逻辑判断“外包”给一台机器的同时,也“外包”了个人的习惯、智慧甚至是身份。正如卡尔所说,“因特网的作用就像毒品,它能使人得到即时的满足,价钱也便宜。就像化学麻醉品一样,网络的“尖锐刺激”造成了意识和无意识思想的短路,阻碍了人们的大脑进行深度的或创造性的思维。”毫无疑问,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孩子们自己,都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助力孩子成长进步。同时,我们也要防止被搜索、浅阅读、微写作、帮忙软件等浅学习行为所困,为仰望星空留一些时间,为深度思考留一些可能,为脚踏实地留一些余地。(来源:搜狐 作者:慢学时代)
想知道你的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风格吗?赶快点击 开始测评 看看吧!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