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融资不断的题库答疑类产品,是怎么想赚钱的事的?
如果不是零零星星的新闻报道,相比一两年前拿融资势头一时无两的态势,题库答疑类产品们似乎变低调了很多。
题库答疑类产品正走向何方?种种迹象表明,今年各家都绕不开商业化的考量和比拼,那么2016年过去后,牌桌上还将剩下几家?因为平台上有老师单小时收入超1.8万元,“收入超网红”字样成为全网搜索热点后,公立老师兼职在线辅导赚外快的做法也引来了地方教育局的注意。猿辅导急忙发表声明呼吁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合理分配的办法就是通过互联网,这再次引发了关于公立老师薪酬的大讨论。猿辅导火了。阿凡题也打算玩一把粉丝经济吸引更多眼球。“3?15”当天,阿凡题宣布签约“小鲜肉”代言人TFBOYS,号称将推出TFBOYS定制版,无疑盯紧了中小学生用户们。菁优网3月初挂牌新三板,打破了自己作为老牌题库公司的“零融资记录”,成为了第一家登陆公开资本市场的题库公司,但在外界看来,和友商们相比,还是太过低调了。1月底,魔方格宣布获得B轮融资,2B变现再下一城。自去年9月从百度正式分拆出去,作业帮团队已经逐渐搬离百度总部,搬进了北京上地的一幢四层小楼。从大公司分拆出来后,审批流程骤减,这支近200号人的团队节奏更快了。工作节奏加快的还有学霸君,去年8月份学霸君把部分研发和业务人员迁到了北京,无形中给激烈的题库大战添了把火,近期又曝出新一轮大几千万美元融资的信息,令外界更加好奇。增加曝光、进公立校、跑马圈地、打磨产品、上线新功能、谋求融资……虽然看上去没那么热闹了,但题库答疑类产品仍在小步快跑着。关于题库类产品,一个段子是,最早期,题库类产品的公司的员工主要做两件事,一件是“扫街”,到处搜集各种出版社、各地名校、各地中高考试,甚至友商的题目,这是为了填充和扩充题库;在市面上常见的另一种,是贴胶布、揉搓纸张、用不同字体手写题目,之后录入系统,这是为了调试扫题、搜题的技术,提高拍照搜题的准确率,据说大家最早的搜题技术都是仿照的ABBY(一家俄罗斯技术公司)的识别技术。然后这两件事又衍生出两个现象,一个是市面上的题库大同小异,用户发现不少题目“你有我有他也有”;另一个现象是,一些媒体对不同APP扫题的准确率进行测评,发现平均是50%到60%。大概从2014年起,题库类产品的融资集中发生,随着团队实力的增强(加大教研、技术人员的进入,加大与教辅机构的合作),题库质量与搜题准确度都有了大大提升,尤其是识别技术上,一些公司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技术大大超越了ABBY。之后,大家利用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开始做数据挖掘的事,最终目标是通过用户搜题或做题、批改,分析出用户短板,最后进行针对性荐题,从而提高用户学习效率,由此提出了“自适应学习”的概念,目的是吸引到更多用户(虽然后来有学者指出,题库类公司缺少数据挖掘科学家,他们的自适应系统层级不够高,这个争议时间已经不短了)。跑马圈地的过程中,伴随着资本的狂欢,题库类产品用户量与融资额齐飞。当时有十多款题库类产品声称注册用户超千万。话说,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有13.68亿人口,其中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约2亿人。假设10款题库类产品每一款有1000万学生用户用,且用户分别都是“死忠粉”不重复,那么大概有1亿人在用,也就是说50%的学生都安装了不同的题库产品。假设只有1000万学生是题库类产品的活跃分子,这样至少在20个学生里有1个人装了10款题库产品,真是越算越不清楚了……总之,玩家太多,市场太HIGH。综观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各家都在不断变换姿势,但最后大同小异,比如都表示在练技术武功的,包括对题库的结构、算法、技术上的升级,还有提高扫题、搜题、识别阅卷技术的;比如练教研内功的,通过引入教研人员或者寻找兼职老师来解题答疑的;比如把功能从学生端延伸到老师端的,如帮助老师组卷、留作业、改作业;还有的有继续深耕学生端,比如增加在线答疑、社区化、在线课程等等——渐渐地,已经从单个工具向产品矩阵或平台发展了。在大家一起往前跑的时候,一些选手已经倒下了,只不过媒体已经很少提及——创业精神可贵,但现实却很残酷。哪些公司已经死了?一般而言,标准包括:(1)至少一年以上没听到融资信息,没看到媒体报道的;(2)产品停止更新;(3)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停止更新的;(4)工商部门的注册记录被注销的;(5)办公地址人去楼空的,或者不知道搬家搬到哪里的;(6)传出大裁员新闻的……随着一笔笔大额融资的公布,估值越来越高,资本越来越谨慎,而前期技术研发和营销推广钱烧得并不少,商业变现也提上了题库类产品的日程——是的,除了产品做得足够好,商业变现的快慢也将逐渐成为题库答疑类产品清牌期的竞争指标。目前市面上的题库答疑类产品能拍胸脯说自己完全盈利的看看有多少家?如果自己没有能力获得现金流,清牌期竞争更加惨烈,这成本可是直线上升的啊,从菁优网的招股书就可见一斑。通过追访,我们发现,目前各家商业变现的途径无非是2C和2B,其中绝大多数玩家均从2C做起,主要是引入老师答疑或在线课程的办法,不过2C之路难走,据说充满技术感的题库类产品投个广告,效果(引发的销量增长)远远不如土的掉渣的步步高学习机。所以,还是2B带来的收入效果更立竿见影。不难发现,有的产品在2B上已经尝到甜头(比如魔方格、菁优网)。在2B的模式中,和培训机构合作是变现最易的,通过给机构提供测评产品,可以帮助机构进行招生营销和课程推荐,辅导班还可以帮助推销题库产品的答疑服务,而整个教学场景中,题库产品的服务也可以贯穿其中,这个过程双方都存在服务购买和分润的合作机会。可以预计,未来题库答疑类产品对培训机构的争夺将会愈发激烈。优学云测评以测评为入口,为培训机构打造线上招生入口,低成本拓展招生渠道。并通过海量的素质测评和学科测评,帮助培训机构老师快速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协助老师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快速提高学生成绩。但是,和公立学校合作(赚政府采购的钱),短期内要形成规模并不容易,因为要打进公立校,公立校老师在校内教学过程中使用题库产品是关键(不包括课后为赚外快在网上答疑),由于公立校老师的传统教学习惯根深蒂固,不可避免涉及补贴,要不然就是打通与当地教育局的关系,其中复杂程度无须赘述。我们再从另一角度想,如果先把公立校老师引到题库平台上进行答疑或者开课,让老师自发进行宣传,老师自己的学生则很可能也被引到平台上,进而平台与老师进行收入分成。这种模式属于2B2C(在这里,且把公立校老师作为小B,培训机构和学校是大B),这又涉及到对公立老师的争夺,势必会涉及到补贴(不分成、钱全给老师也是补贴的一种方式)。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公立老师身份尴尬的问题,从猿辅导的风波就可发现,能不能出去赚外快,这个问题现在依然非常敏感。因为2B不好做,所以很多题库答疑产品上的老师倾向于培训机构老师和大学生——其实也不难想象,对于一个线下培训机构而言,看到不少自己的老师在某题库答疑平台上活跃,如果心态开放一点,不去捆绑限制老师,而是谋求与这些平台的合作,也许有利可图,这正中题库答疑平台的下怀。另外,还有一种2B2C的模式,就是寻找代理(比如一些教辅机构或神通广大的个人代理),帮助售卖题库答疑类学习卡等,与代理进行收入分成,但显然,这种模式目前也不是主流(看看菁优网的招股书就知道了)。题库答疑类产品的格局和发展趋势如何?有几家公司给了我们答复:猿题库强调,个性化教育将成为主流,而在线教育将拉平各地区间的教育资源鸿沟,无疑,题库答疑类产品就是代表之一。张凯磊则称,在K12领域里,该有的入口已经逐渐打开了,当更多的技术涌入这个领域,全面改变效果的时候,就看家长的投入。侯建彬认为,拍题领域,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格局。技术及资源的持续积累,会在体验和规模上甩对手越来越多的距离,从2015年中开始,这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显。拍题之后的教育价值及服务部分,整个行业都在探索,在教育价值及商业变线上,2016年一定会有公司跑出来;但无论怎么跑,拍题造就的场景和数据,都是核心和关键。“中国创业跟风太严重,实际魔方格的题库我们做了6年,踩了很多坑,不要觉得很简单,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坑太多。 ”杨成夫表示,今年年底围绕测评,题库大一类产品可能会面临一次洗牌,专注把测评做好的企业在未来一定会分得一杯羹。在鲸媒体看来,题库答疑类产品的第二轮洗牌已经开始。有意思的是,如果对照互联网领域从去年起如火如荼的合并大戏——滴滴VS快的、美团VS大众点评、58同城VS赶集网、携程VS去哪儿、世纪佳缘VS百合网、美丽说VS蘑菇街,在线教育居然还没有出现一起同一细分领域赛道的合并整合案例!我们认为第一个案例很有可能在题库答疑类产品之间产生,这同业大玩家合并有可能提高效率、在细分领域做到垄断。另外,我们判断,题库答疑类产品和K12领域其他业态的选手通过股权关系进行跨界整合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题库类产品的流量和海量数据对于战略合作伙伴而言,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谁与谁联姻,谁与谁死磕,谁与谁被淘汰。我们静观其变。最后,不如回顾一下此前鲸媒体《从互联网巨头合并详解,到教育圈梦幻猜想》系列文章中的一些判断,供以后事态发展做参考:(一)合并能够达成,合并双方大都有以下特点中的几个:1 细分市场的两大玩家处于严重烧钱、恶性竞争的境地。2 老二长年位居第二名,觊觎第一名而不得,长年亏损。3 所处细分市场瓶颈已现,旧市场外围的新市场上出现新的发展机会,亟需停战创造发展和平环境。4 其中一方(多是被并购的一方,日后不占主导地位的一方)创始团队有套现动力。5 并购双方有共同的投资人,或者至少有一方拥有强势的投资人,或谋求并购主导地位的一方有非常强势的leader。6 双方融资轮数较多,估值较高,又遇上资本市场转冷,融资遇阻,“抱团取暖”成为靠谱的方式。7 历史证明,联席CEO就是个过渡性的产物,早晚要分出主导者,在谈合并时及合并后,淡出的一方主动或被动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出路安排。1 各自已经是各细分领域的大玩家,谋求横向或纵向扩张业务。2 跨界联姻的双方在业务上有可以整合、合作的空间。4 联姻双方首要谋求的不是钱,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变化。5 联姻双方有共同的投资人或者熟识的机构进行撮合。6 双方均有市值/估值管理的需求,依靠合作的想象力提升市值/估值。作者:明鸣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鲸媒体
文章有删改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