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五点,再看一下K12题库项目
有一道数学题,我有点算不过来。前几天统计了一下,目前有十多款题库类产品声称注册用户超千万。查了下数据,根据国家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有13.68亿人口,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约2亿人。题库类产品的注册量让我一时半会算不过来。
所以我想,题库是海,在海里是看不懂海的,只有上山去看一看。于是,咱不分析数据,不针对公司,咱们把枝干捞起来看下吧。对于题库类项目而言,题从哪来这是个大问题。在国内“题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版权控制模糊,二是全部归于一个总纲。我们脑补一个场景:老题到处都是,而当有新题出版后……哦哦,看官还是自己补吧。还别不服,的确有一种方法叫做:有本事你自己出题啊。不知道多少公司有条件真这么玩。我只能说,的确也有勤勤恳恳自己出题的公司。不过对于大多数而言,这太奢侈了。反正概率更大的情况是:创业项目面对全国市场,要么追求完整化,但真完整了就共同面对一个大题库集合了。要么追求精细化,而精细化无非是精挑细选,那也就是大题库的子集。所以这个赛道,在逻辑上,其实大多数也许就是在同一个大题库的基础上,变化各种姿势。有练内功的,比如对题库的结构、算法、技术上的升级;有外功的,比如扫题搜题识别阅卷等各种自动化;有服务老师端的,比如组卷、留作业、辅助管理;有把功夫使在学生端的,比如在线答疑、比如社区化、在线课程等等等等。有钱的内外兼修全面开花,没钱的单向发力薄点切入,如此而已。当然,即便大家各有各的独特内容,最终商业化的方法也许还是得这样,只不过其中的教研戏份会更多一些。那是需要多多脑补的了。问题君说,既然作为大多数的“大家”都在一个题库之下变换姿势,那题库又分什么好坏呢。答:刚才说的那是逻辑趋势的模型。好比说豆油花生油菜籽油,那都是植物油,可以在“中国菜很多是用植物油油炒的”这方面去分析,但你要去饭馆,得区分一下地沟油吧,100一桶的和10快钱一桶的味道不一样是吧。1,或者尽可能完整,或者尽可能精细,二者必占其一,而且必须保证更新量。2,好题得多。什么是好题?难度恰好,不搞无聊的脑筋急转弯。答案得巧,以常见选择题为例,不仅题面设计得好,而且选择支里错误的选项也得经过精细设计。当然,好题的标准,究竟是应试化的提分需求,还是探索性的素质需求,这就有待商榷了。3,内联的结构化。按知识点、考点以及其他逻辑进行数据化组合,而不仅仅是一堆题目的集合,这真是教研的功夫。4,新题得多。学生看一眼就知道做过的题,这不是好题,在当前的题海战术下,这样的概率还是不小的。总之,做题的目的是一练,二是测,满足后者其实要比满足前者难很多。难怪最近吹起来一股风,叫做自适应测评,关于这个咱们姑且脑补一下吧。自适应这个词越来越多,祝福所有做自适应测评的公司,其实大家普遍面临一个共性问题,即:什么是真正的自适应,这个在国内没有客观标准。这是个麻烦事,一方面苦哈哈钻研技术和教研的真正的自适应测评的公司;一方面是借着自适应概念红红火火的公司,市场对两种项目的辨别力并不强。什么是真正的“自适应测评”,经高人指点,真正的自适应,三个特征是一个都不能少的:1,“知识图谱”是基础,即把优质的题目按知识点、考点进行有序的关联。这一点几乎所有“自适应”为特点的项目都能做到,只是质量的区别。2,难度参数是关键。简单化的理解,所谓难度参数,是指每道题的难度多大,根据学生对错题难度的判断,有助于给学生推送相关的其他题目。每道题的难度参数,科学的方法是从学生做题的大数据中,以数理模型为方法计算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自适应的基础。反之,如果这个参数是教师主观赋值的,那“自适应推题”的判断依据是有问题的。3,系统自身的自适应。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自动化降噪的问题,如何在学生普遍水平变化时,或者出现极端情况(作弊、瞎蒙正确、已做过此题等)时,系统能够判别出来特殊情况并且进行自我调整。判断一个项目是否真的是自适应算法,高人偷偷和我说,其实就看两个点:其一,这个项目的题库有没有大量的初始做题数据;其二,团队的构成里有没有做相当数量的数理分析的人员,最好是IRT(项目反应理论)人员。如果团队里除了工程师就是教研人员,那应该只能叫做自动化题库了。这是绕不开的问题,绕不开!绕不开!绕不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有题库类的项目,无非是在学生端、教师端、家长端的应用场景发力。但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事儿,用户使用一个工具,也就是两个需求驱动的,或者是真的得到了好处,或者是节约了时间。而无数先烈表明,学生端可能会有动力,但不一定有时间(抄作业的除外)。教师端方向正确,驱动力不足。家长端看的是学生端的效果,学生都用不起来,何谈效果?以上是被反复论证的事儿,不在本文重点。现在重点来了,如果解决不好“用户为什么用你”这个问题,就会存在两个麻烦:一是冷启动后,流量的增量从哪来;二是流量来了以后,持续使用的驱动力在哪。前者是第一成本,后者是第二成本。除非有足够的变现能力支撑前者的两重成本,否则前面的路好难好难。四 、悲惨的说,大多数题库类项目,其实是做流量生意总结一下,不同的题库类项目,不论他们的产品形态如何,最终的赚钱逻辑不外乎几个:1,直接对C端的衍生收费,例如答疑,或者导流到自建教学力量,或者脑洞一下成为线上的内容渠道商。答疑和自建教学力量,这好难好难,目前还只能放在观察区里。2,直接对机构的收费,也就是做精准匹配做流量变现的活儿,你懂的。3,直接通过公立校,最后获得流量绕回C端或者机构端。从这个模型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把题库、教学、产品、服务等业务逻辑都剥去后,在盈利模式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其实最终做的是流量的生意。回顾一下四和五,我们突然看到,题库类项目的商业模型如果是流量生意的话,最终的模型在于:盈利=流量变现量—获取成本—黏性维护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题库类项目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苦的原因了。如果回归教育本身,题库类项目所涉及的,只是教育闭环里的练和测两个环节,这两个环节又缺乏用户的自主性活力,所以很难永久支撑商业模式。所以大胆预测,未来的题库类模式的出路应该是这样的:1, 少数具有自教研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项目能够直接靠题库本身存活。2, 有的项目被产业基金并购成为自身链条中的一个流量环节和服务环节。3, 有的项目成为渠道,或者成为线上内容渠道,或者成为线下导流(为自己或者为第三方)导流的渠道。这里比较悲观的预测但又比较乐观的总结是那个老话题:在线教育,永远是教育类项目;教育内容的本质才是关键之关键,否则不论短时间多么绚烂,如果不在教研本质上下功夫,最终只是个资本催起来的单纯互联网项目。作者:钱公子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鲸媒体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