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这几件事儿,就可以在家教O2O的圈子里混了
依靠资本驱动的各类O2O,因为线上的O要追逐规模化,但线下的O却困于实际的产业运营逻辑,这样会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遇到系统性逻辑BUG;而钱可以解决资源问题,却永远解决不了逻辑问题。也是因为如此,追逐轻发展的O2O是绝对不可能的,O2O只能重并且必须永远重,否则就是不尊重自然规律。当然,风险资本不傻,之所以这么投入,只是没预料到接盘侠这么快就倒下了;战略资本也不傻,之所以这么大投入,隔山打牛罢了,人家有后手。鄙视事后诸葛亮,但事情发生时的背景掌声太响,所以喊不出声。一直在琢磨个问题,圣斗士星矢的武功很厉害,他穿上圣衣更牛叉。但如果没有武功的人穿上圣衣,究竟是被压趴下还是比普通人稍微厉害一点儿。这个问题困扰了好多年,后来发现有个东西叫做互联网思维下的O2O,进了教育行业就成了家教O2O,穿上这个概念的项目,貌似也会突然历害起来了。圣衣、圣斗士之所以称为圣,是因为前方有个代表智慧和正义的女神雅典娜在拯救世界,于是那些本来很草根的优秀斗士们很容易爆发了自己的小宇宙。O2O之所以几乎在一夜之间响彻大江南北,是因为一大群有志青年以其高明的智慧,将庞大的财富从资本家手里转移出来并且巧妙地惠及了普通的人民群众(马克思先生会不会笑醒)。但是,雅典娜的光辉是无限的,资本的水池却是会枯竭的。当金融波谷降临,二级市场的退潮波及到VC募资以及接盘侠时候,市场和公众就会发现,诶,光辉和价值在哪呢……扯远了,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mark一下。家教O2O,就是在互联网思维改造产业链的的背景音乐下,踏着资本的波峰到来的,但这决不是新生事物。有句很老的名言“I have a dream”,这个dream其实在教育圈已经梦了好久,并且早期的追梦前辈早就醒了。培训行业,最核心的服务者和价值提供者是教师,机构的确在起着中介的作用,只不过通常的机构是在做offline 2 offline的事儿。早在若干年前,也就是中国教培行业的远古时代,那时没有互联网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到了中古时代,曾经有几个年轻人做了个BBS,把BBS的online流量导入到自己的机构中,并配置了严格的教学体系,于是公司在美利坚上市了。又有几个年轻人做了网站,把教师和家长吸引上来后作匹配服务,抽取中间收入。当时一定是发现了什么问题,于是开始自建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于是公司又在美利坚上市了。诸位注意两个看点,其一是,这两个企业初期的网站,的确连接了开放市场的online端客户和线下教学交易的offline端,没有理由说他们不是O2O;其二是,这两个企业最终都以自建、自营的教学体系才取得了成功。在这里琢磨一下,如果纯线上交易即可轻松复制大规模拓展,为什么这两个企业前者会放着躺着数钱的事儿儿不干,非得去干苦活累活儿?在教育O2O的历史长河中,有另外一支偷着乐的队伍,他们是代招生网站。他们代理一部分学历、教培、职培的机构课程,靠SEO获得流量,中间提成。这样的网站通常规模不大,不规范、不融资,但在那个时期里还是赚了不少。还有代招生网站的变种,各种选课、比价平台,还有BAT的介入,也着实热闹了一阵。这些都是线上online聚集开放市场的互联网流量,再连接offline的机构里面的模式。这个也不新鲜了。所以说,千万不要说家教O2O(选老师也好、选课程也好、选机构也好、比较点评和比价的功能也罢,)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在今天的盛宴之前,已经有无数的饕餮者和实验者的身影。这一波的家教O2O的崛起,除了大的资本背景和互联网概念推动的原因之外,很多人会再加入三个因素,即,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LBS应用、交易支付体系的完备、新生代家长的消费习惯。OK,这些的确都是原因,但这只是表面热热闹闹的原因,并不是教育项目赖以存活的因素。因为,教育项目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交易,看这些所有的因素,哪一个真的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或者改变了教育辅导或培训过程的面貌呢?狂欢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往往会淹没于背景帝、拍手党和酱油帮中,但狂欢总有结束的时候。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换一层新衣,哪怕是圣衣,依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就是个洋葱,值得我们裸眼剥开看一下。问题一:不要小看线下机构,当然那些坑蒙拐骗的除外。健康的教培机构之所以能生存发展,是因为他们真的有教学组织能力。这能力不仅在于招生和排课,还在于教学条件(场所)的提供和服务者(教师)的质控方法,更高级的还有教研和师训(虽然不一定都有)。教育是个重服务过程,重服务决定了管理成本。而依靠互联网组织起来的松散的海量教师群体,如果想要达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教学组织管理,这个成本内行都会明白。如果限制成本,那质量呢?如果兼顾成本和质量,那规模呢?问题二:以上还仅仅说的是教学管理。在师资选拔上,如何筛选和签约海量的教师、这要有大量的成本投入。不要说现在都靠计算机系统解决了,计算机系统只能check证书资历,人的能力还得靠人来分析。人来分析就有成本问题,如果限制成本,那质量呢?如果兼顾成本和质量,那规模呢?问题三:好吧,如果有强人说,我们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上课地点怎么解决其实是个死结,在学生家还是教师家,或者是在咖啡厅里,这仍然是成本和体验的矛盾,只不过这个矛盾需要教师和家长承担。尤其在这个场景里会出现极端情况,比如人群规模扩大难免良莠不齐,万一遇到个啥老师啥家长啥事件,只要一次,一次啊,就够把这个教育o2o的前途毁了。可以说目前没有出过问题,但这叫系统性BUG啊!问题四:教师的圈子里自有其生态环境,打破这个环境吸引教师的方法,只能是补贴。靠补贴去买老师买学生买数据,这一点很多文章都说过,而且这只是战术打法层面的事儿,而不是战略逻辑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就不多说了。问题五: 好吧,既然教师解决不了这些问题,那还是为机构做O2O吧,反正现在移动互联网、网络交易和家长都成熟了。如果家教O2O做到这里,那真的是当天使了。即便教育机构的跳单问题可以通过收费模式解决,机构的课程非标准化的问题可以让机构自己去UGC,那也解决解决不了规模化的问题。如果规模扩张起来,仍然避免不了对合作机构的质控的成本;尤其机构不像自然人,那可是说消失就能消失的。如果规避责任让机构和用户直接交易,那就会有跳单问题。如果平台直接收家长的钱,就得提供连带责任;可以做类似支付宝的担保服务么?那为什么学生不用真的支付宝,而且教育服务的评价条件是完全主观的,这是自古以来从来没解决过的人类难题。于是走来走去,还得回到以往的代招生上去,但那样规模上不去,资本打水漂。所以,以上问题可以归结为:依靠资本驱动的各类O2O,因为线上的O要追逐规模化,但线下的O却困于实际的产业运营逻辑,这样会在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遇到系统性逻辑BUG;而钱可以解决资源问题,却永远解决不了逻辑问题。也是因为如此,追逐轻发展的O2O是绝对不可能的,O2O只能重并且必须永远重,否则就是不尊重自然规律。当然,风险资本不傻,之所以这么投入,只是没预料到接盘侠这么快就倒下了;战略资本也不傻,之所以这么大投入,隔山打牛罢了,人家有后手。让我们脑补一下,如果有一天,有个神级企业,调集了全部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资金,真的把家教O2O做了下去,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这时候我们发现了什么?额滴神那,这个O2O的去中介化杀死了所有的教培机构,但它自己成了最大的中介机构;这个O2O把教师的利益从传统机构的束缚里解救出来,但它自己却垄断了所有教师的利益。既然起点和结局都一样,这么多年,教师们还折腾什么呢。作者:莫不言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鲸媒体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