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社交化vs社交网络教育化:学习的革命或已发生
教育社交化,早可追溯至同窗之谊,而如今线上兴趣部落、学习社区,线下商学院总裁班都无一不在强调:受教育的同时,人脉的拓展亦是更有分量的收获。对于在线教育社交化,据笔者观察,有两种解读:社交网络+教育、在线教育+社交化。不同解读引发的差异,让在线教育产品和服务定位,向更加细分的教育类垂直领域倾斜。国内社交属性的平台在构建之初,或许没有想到部分平台会随着需求的变化,孵化出教育的因子,这个变化对平台而言是被动的,与社交化的教育平台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微信,微信的朋友圈除了能满足用户自我展示的需求,更重要的一项功能叫“筛选”。在标题党泛滥、优质内容缺失的情况下,好友转发的内容就自带“已筛选”标签。诚然,最基础的分享无法和教育拉上关系,微信也有自身产品设计上的局限。但庞大的用户群和教育需求,让微信出现了一种看似可行的教学模式。微信讲座:朋友圈链接/公众号发布课程预告→添加教学助手/学员扫描二维码进群(免费/付费)→讲师用语音或图文形式,为学员教授知识。据笔者所知,这种授课形式最早是由“思享空间”领头,微信群开课超100堂,从金融领域逐步向其他职业领域扩张。随后不少公众号跟风,授课目的变得五花八门:培训、沙龙、宣传、拓客、下活动邀约等。该形式的教学,优点在于:第一,求学者自主选择喜好主题和课程。第二、参与便利。第三、可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当然这种形式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组织者的执行力、讲师内容的优劣。知识浅层的分享传递、互动性不足,求学者难以自成思考,也是这种形式的弱点。若一堂课下来,信息在大脑里留存不足4%,就是无效学习。微信讲座还有一种变体——微信群定时答疑,强调教与学中的互动性,求学者对收获有预期,黏着度会远高于良莠不齐的传统群内授课。但是答疑形式教授内容单一,一对多的情况下,学习机会成本在逐步耗费。国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社交化教育平台,莫过于Quroa。 “分享和增进世界的知识”,与国内知乎相似,它属于社会化问答网站,所有的问题都没有最标准的答案。现阶段在线教育是一种自主的学习行为、信息技术接受行为、更是一种消费行为。随着在线教育格局的进一步扩大,涌现出的商业化在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交互性的优势。在网站功能、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上无一不向社交化倾斜。在线教育平台上的社交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正面的作用:信息生产、提供者的多样化,内容上的去权威化,求学者沟通交流心得,课程效果真实反馈。以韩国的Classting为例,它将在线教育社区的功能,设计成类似Facebook的形式。用于k12阶段的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国内也有一些在线教育机构正在向着一个集“聚会式社交”和“集会式社交”服务于一体的在线教育平台的方向上发展。这些教育机构的设想是,将有着相同学习目标,相同爱好的小团体聚集到一个平台上,通过任意情景下涌现出的非正式的学习,将拥有相同的阅历、共同的感受、一致的观点的求学者紧密联系起来。然而,社交因素也是一把双刃剑。求学者运用社交功能,过度的自我展示、社交焦虑会导致学习重心的转移和精力的耗费。事实上,在线教育的核心是教与学的统一,在线教育更应该强调求学者的互动沟通、主动参与以及合作学习。无论是社交化的教育平台,还是在线教育平台上的社交角色。都应该致力于打造一个学习氛围更浓厚的环境,良好的社交因素在求学者中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学习的欲望。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互联网学习观察家(ID:elearninggcj)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