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的教育,孕育不出“健全的”灵魂
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潜质、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帮助他找到自己。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当今中国的许多学校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文化是心灵里面的事,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课本、课文,很多文化是需要感受的,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需要想更多的办法让孩子从小心灵里就有文化的情感和情怀,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目前我们的教育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视野非常窄。我对学生的期望是“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会采取实验室的办法,比如把一个项目放在一个空间里面,集中老师和学生共同来研究一个项目,一块儿去做考察。在跟比如搞文化遗产的学生交流的时候,我可能把我对文学、对艺术的一些理解告诉他们。教育,最好的目的是解放孩子,解放他的潜质、个性,和与生俱来的智慧,帮助他找到自己。我记得有一次在英国一个大学里听过一次课,一个很有名的教授上课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来,和学生们辩论,最后辩论得很狼狈,完了以后,他哈哈大笑。我说你今天是不是有点狼狈,他说不。他说他们充分用了他们的智慧,把我辩倒了,我就成功了。作者:冯骥才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喜乐游学
转载:教育改进社员村(ID:ceiiedu)
1. 优学云测评推出培训机构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2. 优学云测评推出中小学校个性化教学解决方案
3. 优学云测评推出招生平台流量提升方案
4. 优学云测评推出企业人才发展平台解决方案——人才库管理
5. 优学云测评帮助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
优学云测评精选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和作者(除非找不到),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本文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优学云测评立场。对于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合法性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