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口耳相传、手抄誊写,教学只能局限于小规模、面对面的方式。这一时期,人们的教学追求主要体现为对人伦、道德、生存的价值寻辩。教学与教育并没有明确的区分,教学目的与教育目的具有重合性和根本的一致性。教学所赖以传播和发展的介质是人本身,是人的相互接触、交流等现实需要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作为师者的教师,以其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着学生,教学所能借助的是师者本身的身体及其简陋的教具。与此相符,教学的外在意义在于培养下一代如何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本领,教学的内在追求是如何向下一代传递宗族先贤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内在品质,即如何涵养人的内心、提升人的境界。因此,在教学的价值选择上,教学什么往往比怎样教学更被重视,经典良知获得了恒久的价值,而如何授受知识成为被遮蔽的盲区。可以说,正是因为对人伦道德的高扬使得技术被轻视甚至无视。在尊德性、道问学与求诸器的过程中,尊德性与道问学以压倒性势力实现了对求诸器的“统领”,技术之“器”不仅未能获得合理的地位与“身份”,反而被囚于牢笼中长久“沉睡”。
2.苏醒后的技术之“气”
近现代教育伴随印刷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追求教学的技术支持成为一种新的潮流。规模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教学的效率旨趣不谋而合,这为技术的登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口耳相传的亲授方式已经难以迎合效率化教学的节奏,手抄誊写的低效已经被印刷等技术的出现超越。人们对教学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学以为生的基本需求满足阶段,而是向着学而经济的更高远目标迈进。这一时期,在教学的价值选择上,对如何教学的求索已经渐趋消解了对教学什么的本体质问。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教育规模发展的愿望成为现实,技术拥有了进入教学场域的“通行证”;另一方面,技术与教学的相遇为教学效率的提升觅得了一条新路,技术获得了驰骋教学场域的“资质”。于教学而言,技术再也不是那个可有可无的、被遗落在边角的沉睡者,而成为被关注甚至被宠幸的焦点。如此,技术一步步实现了从工具之“器”向内涵之“气”的华丽转身。
3.躁动着的技术之“歧”
当前的数字化特征正成为技术新的表征,以数字、数据等为载体的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尽管人们对基于数字化的教学发展还各执一词,但一个毫无疑问的现实是,数字技术已经到来,数字化的教学变革契合了时代脉搏。云计算、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数字教材、电子书包等等,已经深度介入到教学场域,并深刻解构进而建构着新的教学图景。人们对于技术的推崇甚至迷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和人们对于技术的狂热追捧使得技术获得了空前的高大形象。
在教学场域中,人与人的交往一改过去以技术作为中介的方式,而反转成人作为技术的中介连接技术的终端,这一转向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教学关系、教学方法等教学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技术对教学势如破竹的解构和近乎恣意妄为的重构掀起了技术的狂潮,技术辅助的教学大有成为技术教学的危机。人们的担忧在于,数字化迷潮下的教学何去何从?技术对于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技术真的能颠覆教学的基本范式吗?理性告诉人们,技术也许到了需要自身检讨的时候。“制造数据的人成为数据的奴隶”,这是可悲的,同样,如若使用技术的教学成为技术的奴隶,也是可悲的。即便如此,技术还是沉醉在自身的强大力量中,以不可一世的姿态如此恣肆于教学的场域之中。物极必反,技术如此虚妄、激进、傲慢,或许正是我们当前反思技术如何与教学融合的逻辑起点。
二、“莫衷一是”到“自我迷失”:技术视阈中的教学何以“式微”
在教学场域中检视技术,发现其践履了“沉睡之‘器’—苏醒之‘气’—躁动之‘歧’”的“征程”。从技术在教学中的边缘怯懦到登台亮相再到深度介入甚至近乎喧宾夺主,实际上是技术不断对教学进行“征服”的过程,这一过程塑造了教学场域中技术典型的“傲慢形象”。与此同时,教学也并非等闲视之,而是对技术的这种默默无闻、追求上位和强势僭越进行着从莫衷一是到自觉接纳再到“俯首称臣”的回应,从而塑造出了技术视阈中教学典型的“偏见形象”。
教学的最初形态集中诠释了教学是什么和教学干什么的基本问题,属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范畴。关于教学是什么,经典的定义大致有两种诠释逻辑:其一认为教学是向年轻一代传递先贤智慧以使其通向德性人生的活动,即致良知;其二认为教学是向年轻一代传授谋生技能以夯实其生存本领的活动,即求生存。由此,关于教学干什么的价值论探讨也有两重路线:一是教学传授经典、传递永恒的价值观、涵泳理想人格、蕴藉社会抱负等;二是教学传授谋生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增强环境适应性等。审视教学的经典释义及其价值探讨,发现其都围绕内外两个维度展开,而无论内在维度还是外在维度,都张扬了教师作为经师的主体价值,以满腹经纶和德高望重作为衡量教师的权威标准,教学成了教师腹中经纶的口耳相传和德行品性的耳濡目染,只有涵泳、体悟、躬行才能学有所成。因此,所谓的技术不会入经师之法眼,只能被冠以雕虫小技而遭到蔑视甚至无视。在他们看来,技术是无法与教人成人的教学相提并论的,自然也就难以融入教学的大雅之堂。教学的这种自恃清高一方面与传统师者的价值观念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技术自身的简陋和地位的卑微。
2.教学的自觉对技术的接纳
在技术的视界中,近现代以降是技术从蒙昧到觉醒的时代。自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入侵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闭关锁国的政策,读经讲经的精神自足已经难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寻求自救强国的出路。由此,“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一种战略观念植入上至朝堂下及百姓的意识中,对教育的期待显得空前迫切。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学急需要提高效率以挑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在教学本体发展层面,一系列教学思想、教学改革、教学实验得以广泛传播;在教学外在支持层面,一些先进的技术与教学相遇、融合,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撬杠。与教学思想、观念等内在方面转变的长期性相比,教学方法、技术的改进显得更直接、更快捷,因此,寻求教学效率提高的技术路向成为教学自觉的价值追求,教学视野中的技术获得了“舍我其谁”的英雄身份,成为教学发展的“救命稻草”。教学发展需要一定的技术,规模教学、效率教学更是需要技术的支撑,这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时代宿命。至此,教学的神圣庙堂渐趋向技术敞开,技术获得了进入教学场域的合理途径,这为教学与技术的融合提供了便利并且成为可能。即便如此,教学场域中的技术也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支撑着教学的发展。
3.教学的迷失对技术的迷恋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以突飞猛进的态势渗入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亦受到强烈的冲击。就教学而言,上至其内涵,下及其外延,都被技术狂潮席卷,直至被技术解构和重构。翻转教学、泛在学习、微载体互动、在线交流、可视化技术等等已经成为教学所要应对的新挑战。对于这一股强劲的技术冲击波,教学似乎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但必须正视的是,这些技术真的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了教学并且将会对教学产生更加持久和深远的影响。一些智慧课堂、数字教材、虚拟教学等正在颠覆我们对于传统教学的认知,教学似乎已经被技术所“裹挟”,忘却了自我。如此愈演愈烈,导致了人们教学理解的错位和教学自身价值的异化。毕竟,“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是人的价值体现”。如此论之,没有现代技术植入的教学似乎已经落伍了,教学中没有先进技术的元素融入似乎不能称其为教学,这已成为一种实践病态。华而不实的教学大行其道,而简单朴素的教学式微。即便教学在骨子里有着孤芳自赏的自恋情结,但被技术浸染的教学俨然已经暗淡了自身的光芒,正在技术的夹缝中寻求“喘息”的机会。可以说,技术笼罩下的教学迷失与教学对技术的迷恋相互推动,使得教学对于技术的依附尽显无遗。
三、“各安其位”与“各展其长”: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共生逻辑
技术时代,“真正可怕的东西并非世界成为完全技术的世界。更可怕得多的是人对这世界变化没有准备,我们还不能够沉思地达到适当地探讨这个时代真正上升起来的东西”。技术已经如此深刻地介入教学并且正在对教学产生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旁观与拒斥都已显得不合时宜。“技术化与个性化在2l世纪的总体走向中毕竟是联系、互补的。交融也终究会成为一种必然规定性的显现。”无论如何,技术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教学的改变已经悄然进行,理性的姿态就是要超越对于教学和技术分而论之的二元论思维,在关系思维中探寻教学与技术有效、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此,一方面固守技术的本分、彰显技术的张力、尽显技术的魅力,让教学中的技术尽显其能;另一方面不断探寻教学之真、追求教学之善、升华教学之美,让技术中的教学返璞归真。最终,“不应将新教育教学技术看做是传统教育的对立,而应使两者走向协同与融合”,在教学与技术的“各安其位”与“各展其长”中,实现基于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和谐共生的教学之“美的历程”。
教学的根本旨趣在于育人,提高质量是教学永恒不变的命题,而追求效率是教学孜孜不倦的情怀。在深层次上,效率与质量的相依相促是推动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无论是对效率的追求还是对于质量的恒心,在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层面是殊途同归的,其都指向对教学之真的探寻。技术从出现到进入教学场域再到获得追捧的“晋级”过程,实质上反映出人们在追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过程中对技术的自觉过程,客观地讲,技术对教学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实体技术的单路冒进无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在设计和选择教学媒体时,应注意做到十个字:实用、正确、美观、经济、创新”,这正是教学中技术的本分所在。因此,在技术与教学融合过程中,如何恪守技术的本分同时兼及教学之真,这是此二者和谐共生的基础,也是技术实现“对人的延伸”的诉求。
首先,重新确证教学的根本价值,为技术融入教学定位。教学是什么和教学为什么是研判一切教学问题的逻辑起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育人作为教学的终极旨趣都不会改变,承认并确实这一观点,就势必要找准教学场域中的技术坐标。其次,合理建构技术的角色身份,为教学吸纳技术定调。技术是什么和技术为什么同样也是研判一切技术问题的逻辑起点,追求质量和效率双重发展的教学既不可能拒斥技术,当然也不能迷恋技术,教学面对技术的姿态理应更加审慎。最后,有效厘定技术与教学的边界,为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划定限度。教学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超越技术对于教学的狂傲,规避其在教学场域肆意纵横;另一方面也要超越教学对于技术的盲从,避免其在技术场域中混淆视听。实际上,“本真的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对技术本身也有帮助”,而“技术价值只能是技术对人的价值,只能是相对于人的益处和害处而言,脱离了主体就不存在任何价值”。因而,作为师生精神相遇的教学活动,仍需在技术的本分坚守与教学之真的合理诉求中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深度融合。
2.技术张力与教学之善相促
自技术在教学场域中被发觉以来,其对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加深,就当前而言,技术对教学的冲击已经势不可挡。然而,伴随着技术作用的强势发挥,隐匿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也渐趋浮现,技术的双刃剑作用被不断揭示,“技术不仅是物化为人造物的技术,而且是物象化为人造物的技术”。正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有冲突和龃龉,又能融合和沟通,重要的是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技术需要人文关怀的温度,这是我们在当前阶段反思技术问题的基本共识,也是技术融入教学“再出发”的思路之源。由此,检讨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问题,还需要从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重申“价值理性”的求善目的,进而思考技术的张力与教学之善如何以善致善。
其一,技术融入教学的价值基础是有效教学。在教学的场域中审视技术,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应有视点,没有技术渗入的教学如同没有教学规限的技术一样都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无论技术的功能如何发挥,都应该以回应教学的有效性为价值基础,只谈技术功力不谈教学有效的褊狭认知只会导致技术的泛滥和教学的迷失。其二,技术融入教学的伦理基础是师生发展。技术融入教学既可能有效促进教学中各方面的发展,也有可能成为引发教学危机的导火索。当前阶段,由于对技术的过分推崇导致一些教学的异化现象,教学成为技术的拼盘,教学只见技术不见人,这在根本上背离了技术与教学融合的伦理原则。其三,技术融入教学的评价基础是以技辅教。如何评判教学中技术的角色是不是恰切、技术的作用是不是适合,这是技术融入教学的导向问题。实际上,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既不能让技术一味侵袭教学而教学一味让渡技术,唯技术马首是瞻,也不能让教学偏见拒斥技术而使技术失落缺位,此二者融合的合理基点依然是以技助教。
3.技术魅力与教学之美相融
毫无疑问,当前已经成为一个技术大放光彩的时代,“互联网+”成为全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技术的这种势如破竹之势至少表明,在这样一个技术时代,已经形塑了一种技术精神,“作为一种内化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的进步理念,与科学精神一样,是与时俱进地提升人们思想品质和境界的不可或缺的精神给养”。合理、充分、有效发挥技术的作用,尽显技术的魅力,将为教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事实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只存在于某种应用的情境中。这就是为什么技术的每一个重要方面都被认为是某种类型的‘使用’。”那么,技术既已与教学相遇,教学场域中的技术是以教学为情境“使用”的,而“技术与美的本质以及技术与审美活动都要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前提下得到全面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如何铺陈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美学之路,成为教学未来学值得探究的重要命题。
作者:张铭凯、廖婧茜、靳玉乐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转载:中教新媒(ID:zhjmedia)